红星照耀中华|359旅后人谈南泥湾精神:吃苦耐
距延安城东南数十公里处,汾川河流经群山。汾河受山峦阻挡,自北向南变宽,形成弓形,冲积物厚实。这片土地被命名为南泥湾。南泥湾曾经人口稠密,杂草丛生。当时的南泥湾是这样描述的:“野生动物统治了这里一百多年,荒无人烟。”
1941年,八路军第359旅奉命进驻南泥湾,接管荒地、农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生产运动。短短三年时间,这个曾经的“泥湾”已经面目全非。潺潺的流水,香喷喷的稻谷,一派“陕北江南”的景象。 359旅指战员不仅彻底改变了南泥湾,还用自己的双手灌输了“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延安精神。
刘莉是《青春埃德》的老板刘丽的祖父刘宝斋是河南人,是八路军第359旅第719团第3营第9连副连长,他还兼任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委会副书记。 1941年入伍,见证了当年的群众性工人运动。
刘力从小就听爷爷和其他长辈讲起群众工人运动。当年的南泥湾,“上上下下,团结一心”,就是这支英雄部队最好的注脚。让刘丽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干劲十足,经常天不亮就爬山开始干活。为了保证战士们的休息和健康,该旅不得不专门下达“禁令”,要求全体战士不得提前到达。
在这样的拼搏精神下,南泥湾迅速发展。短短三年时间,第359旅实现了“耕耘不止一次收获”的目标。每年的收成除了满足当年的粮食消费外,还可以留下足够一年的粮食上交给中央。 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来到南泥湾采访。当他看到战士们挥汗如雨的劳作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满汉全席”,发现359旅不仅不需要粮食补给,粮食却可以送给党的党委时,他不禁感叹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力量,也没有任何一个力量能够打败这样的联军。这是一个奇迹。
抗战胜利后,刘宝斋等许多战士没有回到家乡。他们反而留在南泥湾,扎根南泥湾,为建设南泥湾奉献一生。如今,刘莉已经成为了土生土长的南泥湾人。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刘力也选择留在南泥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每当说起自己是南泥湾人,刘璃就很自豪。
如今的南泥湾,绿水青山取代了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以千亩银田为背景,更增添了几分“江南堡垒”的内涵。士兵们不再需要在田野里从早干到晚。高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刘莉介绍,无人机和插秧机已经取代了人工进行水稻播种和插秧作业。在卫星技术的帮助下,土地平整过程也完全自动化。现代看来,在光农业的支撑下,南泥湾正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解放区在战斗,群众劳动在呐喊,军民在呐喊,呐喊,呐喊,一起前进”……” 深陷爱河的刘璃,在这紧张的日子里,忍不住的战斗。 “南泥湾的精神,其实就是一个‘干’字。一代人辛苦了。”刘力对下一代最大的希望就是不忘初心,将这些故事和伟大传统传承下去。
- 上一篇:中国经济信心:前三季度GDP增长5.2%这种“稳定的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