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以史为桥,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
深秋的盐源,银杏树镀金。近日,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台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抗战的全球意义、国际合作战争、抗战与光复台湾、抗日运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这次学术盛会,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是对历史现实的深入剖析,是对现实挑战的有力回应,是推进祖国统一伟大事业的汇聚力量。
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是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会议把中国抗日战争摆在全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彰显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与会的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奋斗和牺牲,遏制了日军一大批主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国家,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缔造者。由于对二战历史的错误认识,贡献被忽视和淡化。在中国战场上,研讨会对历史认识的修正将有助于国际社会从二战的集体记忆中汲取多边合作、共同维护和平的经验和智慧,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国家秩序。同时,这种跨界、多学科、多视角的深入交流,拓展了中国历史学家对二战史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构建完整独立的抗战史知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讨会以抗日战争、台湾解放、台湾抗日运动为重要议题,深刻揭示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导致台湾被迫被日本吞并。这是中华民族痛苦的记忆。 1945年10月25日解放台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胜利。 《开罗宣言》、《波特》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大坝公告,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研讨会特别邀请了近20位台湾学者参加研讨会。海峡两岸学者就台湾人民半个世纪的抗日斗争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武装抵抗到文化抵抗,无一不展现出台湾同胞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摘自《‘光复’中的‘救国’:近代中国人对收复台湾的态度探析》《从全国抗战视角看台湾人民抗日运动五十年的特征》《收复台湾与被开垦人民的转变》及历年学者其他年份。台湾海峡的互相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是一次学术交流与对话,也是一次历史记忆的共同觉醒和民族认同的深度连接。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势力打打闹闹,企图罔顾台湾光复历史,分裂台海两岸。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台湾解放80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正是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证据,有效驳斥了任何试图否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虚假言论,为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体系凝聚了共识和力量。以联合国为主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悲伤剂。十四年抗战的硝烟和战火以最惨痛的方式让人民看清了:一个弱国会给人民带来耻辱,一个强国会给人民带来和平。民族强大,民族强大,人民就不会被欺负,才有尊严。台湾的未来在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需要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海峡两岸人民汲取历史教训,共享民族利益,提前做好准备,就一定能够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 上一篇:视频丨从硬互联到软互联,中国—东盟3.0版开启
- 下一篇:没有了
